從來沒有離開台灣的我,
唯一的越洋經驗就是到離島澎湖,
那是段屬於2007年夏天的美好回憶。

交通-今日之星1.JPG
從台灣往澎湖,最快、最昂貴的方法是搭飛機,另一個選擇就剩下遊輪了,高雄出發的航次最多、選擇最廣,次之則是台南的今日之星號,再次之則有從布袋港出發 的小遊輪,不過這些航班的差異頗大,比如船隻越小遇到風浪越是顛簸、也無法載運交通工具,不同出發地與船型則抵達時間落差亦大,所以根據個人的適應程度與 行程規劃選擇交通工具是非常重要的。此行我們從台南出發,因此唯有搭乘「今日之星號」。

到澎湖玩你會想到什麼?天然名產:天人菊、柱狀玄武岩、仙人掌冰、海鮮、黑糖糕?或者已經隨處可見的水上活動:浮潛、踏浪、划船、香蕉船、夜釣?這篇文章綜覽澎湖的自然人文景觀,除了要呈現澎湖的碧海藍天,更要走訪歷史長河中被淘選出的古老痕跡。

一、錯過可惜老建築篇
澎湖位於兩岸之間,在中國歷史上留下許多傳說,宋末元初《文獻通考》中首見對澎湖的正式記載:「琉球國在泉之東,有島曰澎湖,煙火相望,水行五日而至。」 元末更設立巡檢司(性質近於今日之海上警察哨)進行正式治理,明末延續巡檢司制度,此時因居民遷移者眾開始形成聚落,明末清初的動亂更促成了數十個聚落, 當時大小島嶼除為政府與海賊爭奪之地外,更為大航海時代的荷蘭人侵略的目標,不過這段歷史遺跡大致上已不復見。

而今澎湖最為繁華的政治中心馬公市(媽宮城)中所留下的歷史痕跡,諸如天后宮、城隍廟、中央街、順承門、郵電局、眷村,則為明末以後、有清一代、歷經日治、復歸國民黨統治的歷史見證者。

(一)天后宮
在這些古老建物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澎湖天后宮,天后宮位於媽宮城之內,如同其他歷史悠久的廟宇一般,此廟的創建年代不詳,畢竟媽祖信仰對海民不可或缺,故明末移民聚居時應已創建,無疑當為台灣首座媽祖廟,也被立為國家第一級古蹟。
建築-天后宮3.JPG
可以確認的是在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時已經存在,因為施琅攻台後上疏:「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六、二十二等日,臣在澎湖破敵,將士咸謂恍見天妃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而平海之人,俱見天妃神像是日衣袍透濕,與左右二神將兩手起袍,觀者如市,之為 天妃之助戰致然也。又先於六月十八日夜,臣標署左營千總劉春,夢天妃告之曰,二十一日必得澎湖克捷,七月初旬內,台灣遂傾島投誠,其應如響。」宣稱由於神 蹟顯赫才得以順風平波進入澎湖,因此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將媽祖由「天妃」追封為「天后」,此廟也稱為「天后宮」。
建築-天后宮1.JPG
行經此地時,天后宮前搭起了平安橋,讓往來民眾可以過橋祈福,不過缺乏規劃的不鏽鋼設計卻也破壞了古蹟門面。
建築-天后宮2.JPG
天后宮座落於港口附近且座山望水,雖為三殿式建築但因地勢前低後高,而可清楚區辨出廟埕、前殿、 正殿與後殿﹝清風閣﹞這四個段落。
建築-天后宮4.JPG
不同於民國之後流行的水泥廟宇,也不同於台灣幾大媽祖廟的富麗石雕,澎湖天后宮保存了清初古樸的石雕,立面更以秀雅木雕為主要構成,不論遠觀近看都別有風采。
建築-天后宮5.JPG
後殿的清風閣,為1925年改建時增建,原為文人雅士的聚會地點,屬於典型的閩南與粵東風格之樓閣,然而二樓的西式風格的綠釉花瓶欄杆卻頗有畫龍點睛之妙。

(二)城隍廟
小小的澎湖除了像媽祖廟這樣的陽廟以外,也有像城隍廟這樣的官祀陰廟。
建築-城隍廟2.JPG
城隍廟約建於清乾隆四十四年(西元1779年),原建於水師副將署之東,此廟建立後取代了靈驗的文澳城隍廟的地位。
建築-城隍廟1.JPG
由於戰爭之故,媽宮城隍廟幾經修茸,目前維持著1933年重建之形制,被立為第三級古蹟。
建築-城隍廟3.JPG
在城隍廟中,總有些別處找不到的特殊器具,畢竟城隍主掌陰間大事,負責審理每個人的行為。
建築-城隍廟4.JPG
所以不同於一般廟宇所懸掛的匾額,在城隍廟中抬頭一看竟然可以看到一個大大的算盤!
建築-城隍廟5.JPG
以知名的新竹城隍廟為例,一般城隍廟所懸掛的應該是「爾來了」的匾額,這裡的寫法卻是現代的「你來了」。
建築-城隍廟6.JPG
在我們造訪的時候,正逢慶典活動的展開,廟裡張燈結綵,許多婦女小孩忙著折紙、準備供品,澎湖人農曆7月裡除逢寺廟的普度日,須帶祭品到廟埕「拜宮口」,也會各依其鄰里、按固定日期分區普度陰光,俗稱「拜大門口」,其中媽宮城隍廟是七月三日普渡、天后宮為七月十一日普渡,在城隍廟的供桌上除了金紙、紙船之外,尚可見一堆堆的紅蛋,不知是此地特殊風俗?抑或民眾生子還願數量驚人?

(三)中央街
所有古老市鎮,必有集中開發的政商中心,而在媽宮市同樣也保存了老街,因此在徒步可及的範圍內,就可以遊覽諸多歷史建物,包括數座古蹟,這是屬於民眾的重要文化資產,也讓人羨慕當地居民生活在如此具有文化氣息的環境中。
建築-地圖.JPG
中央街一帶可能是台灣最早的漢人聚落,儘管中法戰爭使得街道殘破,但日治時期的都市計畫卻奠定了中央街整齊劃一的街容,並呈現出日式風格的街屋風貌,而今這條老街成為整頓修復的重點,許多名特產店也進駐此地。
建築-中央街.JPG
聚落生成不可或缺的就是水源,所以集市必定存在水井,四眼井可能早於明朝中葉即已開鑿,為移居的民眾提供豐沛用水,中央街舊名大井街或許即由此得名。
建築-四眼井1.JPG
四眼井不僅造型特殊,且迄今仍有水源,遊客亦可自行在此懸掛鐵桶打水,消除炎夏的熱氣。
建築-四眼井2.JPG
在井的四周,也必然存在許多商家,如列為三級古蹟的乾益堂中藥行,建於1918年日治時期,為中西混合的建築風格,立面具有巴洛克元素,內部卻使用閩南式風格。
建築-乾益堂中藥行.JPG
如今乾益堂中藥行不只以祖居聞名,他們自行開發以十全大補湯滷製的藥膳蛋更讓旅人聞香而來。

(四)郵電局
日本人除了留下日式街屋以外,他們都市計畫的嚴密與公共建設的落實也是成效斐然,在澎湖邁向現代化的同時,郵務與電信的現代化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大正十三年(西元1924年)在馬公港旁創建了澎湖郵便局,屬於典型的小型公共建築標準樣式,採和洋混合風格設計,因此和同時期的各地公務機關十分相似。在郵政與電信業務擴大之後,在兩側增建新樓房,舊址則留作辦公使用,旅人在行經馬公港時不妨多加留意這座澎湖現代化象徵的建築物。
建築-郵電局.JPG

(五)順承門
明清在澎湖修築多次堡壘、城牆,這些城牆多已頹圮無法辨認,媽宮城也不過百餘年歷史,清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中法戰爭之後台灣巡撫劉銘傳等始有築城之議,西元1889年竣工成為清朝在台灣修築的最後一座城牆,也正式奠定了媽宮古城的基礎。
建築-順承門1.JPG
目前此城牆僅遺留大西門、小西門(順承門)及部份西段城牆,其中順承門還設有城樓,是相當可觀的城牆建築。
建築-順承門2.JPG
媽宮古城護衛著海事安全,所以緊鄰馬公港,從城樓眺望,可見船隻相連到天邊。
建築-順承門4.JPG
古城靜默地躺在海岸邊,遊人的腳步也顯少打擾這份寧靜,在夏日的午後,在此遙望海景豈不十分愜意?
建築-順承門5.JPG
在澎湖的城牆,當然使用澎湖在地的材料,當地火成岩所砌牆身、老古石所造城垛、表面抹上蠣殼灰,透露出海島特有的氣息。
建築-順承門3.JPG
繞過低矮的城牆,穿越小小的涵洞,在城牆一隅還有著另一番天地。
建築-眷村3.JPG

(六)毋忘在莒

澎湖向來是軍事重地,國民黨統治時也設立了防衛司令部,因此除了軍事設施以外,更有許多眷村隱藏在各個角落。
建築-眷村1.JPG
當我走下順承門來到僻靜的鄉間小路,我的思緒頓時從清朝被吸引到戰後,有多少人在時代的巨浪下在此地擱淺,遙望著海洋另一端的故鄉?
建築-眷村2.JPG 
除了座落在菜園之間的眷村屋舍以外,也有大型的官舍。
建築-順承門6.JPG
只是當景物殘破的現在,又該是多麼地人事全非呢?

延伸閱讀:


本文參與澎湖背包王徵文,活動網址:http://www.penghutour.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ap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