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理學論文譯文:囤積動物的人
伴侶動物保護網絡(CCAPN: Chinese Companion Animal Protection Network)
2007.01.23

目錄:

說明
編輯團隊
囤積動物的人
動物囤積的症狀
動物囤積解釋模式
對物品和對動物的囤積模式
對動物囤積的治療
致謝
參考資料
後記

說明:

各地都存在很多傾家蕩產收集大量動物的事例,比較長時間以來這種收集的行為被盲目的推崇和讚揚。很多高密度收集人家中的動物的生活卻存在一些被人忽視的共同的問題:衛生條件惡劣,傳染病流行,沒有足夠的空間讓動物表達其天生的行為方式。而且當動物的命運都懸系在收集人身上時,一旦收集人生病或者由於其他原因無法照顧這些動物,收集人家中的動物就面臨餓死渴死的悲慘命運,收集人家中的動物批量死亡在案例屢見不鮮。事實上對於此類問題,國際學術領域已經有比較多的研究並有結論,為animal hoarding“囤積”現象。簡單起見,您可以從下面一篇比較簡短心理學網站文章裏瞭解動物囤積現象,本文發表於國際心理學術期刊內Psychiatric Times4期,第17卷,20004(April 2000 Vol. XVII Issue 4) 的一篇相關文章。CCAPN翻譯本文以便為各地動物保護工作者,科學工作者和關係此問題的相關人事提供該問題的科學理論參考。原文全文可在下麵地址下載: http://www.stola.org/elektrarescue/Animal%20Hoarders.pdf

本檔為伴侶動物保護網路版權所有,歡迎全文完整轉載傳播,部分轉載請需先獲得我們的許可,聯繫郵件:info@castilian.ngo.cn


編輯團隊:

感謝CCAPN志願者卓文如翻譯本文

說明,後記,終稿校對:孟佳 j.meng@ccapn.ngo.cn


囤積動物的人

動物囤積研究協會
通訊作者Randy Frost博士

    洛杉磯一位婦女因被懷疑虐待動物而遭逮捕。在她的家中人們發現了六百多隻動物。其中一些動物已經死亡,另一些也生著重病,不得不接受動物服務部門實施的安樂死。在確鑿的證據面前,這名婦女仍堅持認為在自己的照顧下這些動物生活得很好,而且堅持自己家中收拾得很乾淨。她拒絕主動把這些動物交給動物管制部門。她究竟害怕什麼呢?怕動物們被安樂死。她就是我們所說的動物囤積者。

    美國人道協會(HSUS,美國著名動物保護組織,網址www.hsus.org)西部區域辦公室(Tamaki, 1997)主任Gini Barrett曾說過,動物囤積者對於動物保護專家們來說並不陌生。她說:“在所有的社區,或大或小,或農村或城市,都能見到這些收集動物的人。他們對一切都持否定態度,對周遭骯髒的環境視而不見,不願意承認他們的動物生病,瀕臨死亡甚至已經死亡的事實。他們需要幫助。”
 

動物囤積的症狀

    雖然動物保護專家認識到這些動物囤積者需要心理治療,但是目前這方面的心理治療資料幾乎是一片空白。人類現有的關於動物囤積的文獻資料都是由美國動物保護協會和一些動物收容人員(如LockwoodCassidy,1988)撰寫的。醫學或者心理學資料中只出現過一個與此相關的對於連續多個案例的研究。根據紐約市健康和動物管制部門收到的投訴信以及熟人的介紹,Worth Beck (1981)採訪了數名寵物主人。這些人大部分養狗或貓;男性養狗的居多,而女性養貓的居多。被採訪者有將近三分之二是女性,百分之七十未婚。他們或者她們大都離群索居,不過囤積動物的行為似乎是孤僻的原因而非結果。大部分人說自己收集動物的愛好始於童年。很多人不配手機,不用公共設施,不用潔具。很多人除了動物以外還收藏別的東西。

    案例作者猜測這些人與他們的動物相處時愛扮演父親或母親的角色。也因為這個,即使別的家庭願意接收他們的寶貝,他們也不願意放棄任何動物。許多動物收集者強調說他們的動物給予了他們全身心的愛,“從不懷疑,絕不批評”。他們往往把自己的寵物當成人來看待,而自己則搖身一變,變成那些飽受痛苦和冷遇的動物們的保護神(Worth Beck, 1981)

    最近Patronek (1999)向一些動物收容人員調查了他們與一些動物囤積者接觸的經驗,得到了54名動物囤積者的詳細資訊。在他們的描述中,動物囤積者是這樣一種人,他們收集了大量的動物,卻不能提供哪怕最低標準的營養、衛生和醫療,也無力阻止動物健康的惡化(包括疾病、饑餓甚至死亡)和生存環境的惡化(極度擁擠和不衛生),更無法消減這種收集行為給他們自身的健康和生活帶來的消極影響。

    這些調查結果證實了Worth Beck 的結論。這些動物囤積者大部分是女性(76%), 有相當大比例的六十歲以上的老人(46%);大部分是單身、離婚或喪偶之人;近半數人獨居。他們收養的寵物主要是貓(65%)和狗(60%)。基於這些調查Patronek估計每年在美國新增的動物囤積事件數量在7002000之間。     

    這兩項研究調查中描述的情況十分一致。被調查者中80%家中存在死亡或者生病的動物,但是將近60%的人都不承認這個事實(Patronek, 1999)69%的被調查者家裏的動物糞便和尿液堆積在生活區,超過四分之一的人任由動物糞便和尿液弄髒床鋪。這些動物囤積者辯解說他們這樣做完全是出於對動物的摯愛,動物們就是他們的孩子,除了他們沒有人願意也沒有人能夠照顧這些孩子,如果沒有他們,孩子們就會被安樂死。Worth Beck's (1981)的報告中指出,很多動物囤積者不具備基本的生活設施(例如衛生間潔具、烹飪工具、取暖器、冰箱和電)。

    要糾正他們的行為很難,進展很慢,而且他們經常會故態復萌。被調查者中60%都不是初犯。由於缺少公眾和精神疾病專家的配合,許多社會工作者表示對此失去信心(Patronek, 1999)

    到目前為止,動物囤積者研究工作只能依靠從事相關調查的工作人員和社會工作者提供的二手資料。他們的調查中只有一次是直接從動物囤積者那裏得到資訊。動物囤積研究協會(HARC)的成立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塔夫茨大學動物和公共政策中心、波士頓大學、美國東北部大學、史密斯學院和麻薩諸塞防止動物虐待協會共同成立了動物囤積研究協會。協會的第一個項目就是採訪和調查那些符合動物囤積者特徵的人以及那些家養多隻寵物卻並未像一般動物囤積者一樣疏於照料的人。

    到現在為止調查的九個人當中,七個是真正的動物囤積者,剩下的兩個雖然家裏養著幾隻寵物,但是照顧它們沒有問題。調查結果與Patronek (1999)以及 Worth Beck (1981)做的兩項研究結論是基本一致的。以上九個被調查者都是女性,大部分四十歲以上。其中五個人獨居,兩個和丈夫同住,兩個和子女同住,一個和母親同住。她們大多還收集其他東西,把家里弄得吵吵鬧鬧,雜亂無章。她們還有一些別的特點,比如她們都覺得自己有某種特異功能,可以和動物交談,都認為她們給予動物的關愛是那些動物管制人員所無法理解的,都相信自己人生的使命就是拯救這些動物。還有一點很典型,動物在她們的童年時代都曾扮演過重要角色,那時候的她們與父母的關係一般都是混亂的、時斷時續的而且是很不穩定的。
 

動物囤積解釋模式

    一些精神分析模式被引如對動物囤積問題的解決(Lockwood, 1994)。妄想模式的解釋結論是,動物囤積者患上了一種高度集中型的妄想疾患。有兩點可以證明這個結論。首先,在我們的試點研究中,參與者都堅信自己擁有某種特殊本領,可以和動物交談或交流。另外,囤積者們堅持認為他們飼養的動物都很健康,都被照料得很好。他們的這些想法與事實完全相反,這說明他們的思維系統完全與現實脫節。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只要不觸及他們與動物的關係,這些人大部分表現都很正常,看上去也很健康。

Patronek (1999) 認為動物囤積行為可能是癡呆症早期的一個先兆。因此,癡呆症模式就被引入對動物囤積的研究中去。這種結論的依據是,一些癡呆症患者在被軟禁或被監禁(26%)的情況下對自己的不理智行為仍從沒有過反省。而且癡呆症患者中大約有20%的人都收集過非動物性物件(Hwang et al., 1998)。不過就癡呆症模式來說,直接的證明並不多。 他們接受管教究竟是否是因為癡呆症目前還不得而知,而且缺乏自我反省更有可能是因為精神障礙而不是癡呆症(例如,強迫性精神障礙或者厭食症)。更進一步來說,雖然對財富的囤積往往是因為囤積者本人並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但是我們的研究還沒發現這與認知官能障礙有什麼密切關聯。(Frost and Steketee, )

Lockwood (1994)還推薦了一種成癮模式,因為動物囤積的行為與戀物癖有許多相似之處,包括對動物的狂熱、否定問題、為自己的行為找藉口、脫離社會、迫害幻覺以及對個人條件和環境條件的視而不見。其他可以支援成癮模式的例子來自對衝動控制障礙的研究。其中最特別的是,對財富的囤積與一些衝動控制障礙有關,包括強迫性購物(Frost et al., 1998)和強迫性賭博(Meagher et al., 1999)。一些動物囤積者告訴調查人員他們常常強迫性地收集無家可歸甚至有家可歸的動物。

    一小部分的動物囤積者可以用戀獸症模式來解釋。在這種情況下,動物們被當作一種提供性滿足的工具(Lockwood, 1994)。雖然媒體報導過有人收集動物作為性行為物件,但是很少有證據能證明這就是人們囤積動物的主要原因。

    動物囤積還可以用依戀模式來解釋。有依戀情結的人從小就被剝奪了父母親的親昵愛撫,長大以後很不容易與周圍的人建立親密關係。從小就不在父母或者監護人身邊,被他們忽視或者受他們虐待,這些都是可能的原因。動物囤積研究協會所做的採訪發現被採訪者與父母的關係混亂且時斷時續,Worth Beck's的報告(1981)發現他們希望從動物身上獲得無條件的愛,這些都為用依戀來解釋動物囤積提供了佐證。依戀模式與當前對財富囤積的理論分析也是一致的。

    也許這個最簡單的模式又把動物囤積與強迫性精神障礙聯繫在一起(Lockwood, 1994)。動物囤積行為有兩個特點是與強迫性精神障礙相一致的。動物囤積者常常誇大自己保護動物的責任,癔想出許多可能的傷害,並且採取了許多不現實的辦法來履行自己的責任。強迫性精神障礙患者就是這樣誇大責任並且用一些脫離現實的儀式化的辦法來避免傷害。

    此外,Patronek (1999)指出超過80%的動物囤積者也囤積其他物品。Worth Beck (1981)和動物囤積研究協會的試點研究也提供了相似的資料。強迫性精神障礙患者當中有20%30%有囤積財富的習慣(Frost et al., 1996),雖然這一點與強迫性精神障礙的其他病症略有不同(Summerfeldt et al., 1999)。財富的聚斂和動物的囤積之間存在巨大的重疊,所以強迫性精神障礙方面的分析可能會動物囤積問題有所幫助。對非動物性物品的收集最近成為一些科學文獻關注的物件,它也可以用於指導和發展動物囤積的概念模式。
 

對物品和對動物的囤積模式

    Frost and Gross (1993)把囤積定義為“對某種無用的或用途有限的東西的獲取,並且難以拋棄”。Frost and Hartl (1996)說過,為了使囤積行為具有臨床意義,應該首先確定囤積者的生活環境“足夠淩亂,只有這樣才可以排除這個環境本應發生的一些活動”,而且必須確定囤積行為造成了嚴重的壓力和傷害。

    囤積包括三個類別的問題行為:獲取、保存和無序。在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的強迫性囤積案例中,強迫性獲取(購買或收集免費的東西)是一個關鍵行為(Frost et al., 1998; Winsberg et al., 1999)。如果用強迫性購物和收集免費物品作為指標來衡量的話,有囤積習慣的人比一般的人得分要高得多(Frost et al., 1998)。最近來自我們實驗室的的資料表明那些承認自己有強迫性購物習慣的人更可能在囤積上出問題(Frost et al., 1999)。這個現象的核心是,這些囤積者無法抑制獲取的欲望,哪怕這樣的攫取和收集會他們帶來麻煩(如財務虧空、環境的髒亂等等)。囤積動物的人看到或者聽說哪只動物流離失所時,他心頭湧起的也必定是這種難以抗拒的衝動。

強迫性囤積者的標準形象就是一個什麼都收集而什麼都捨不得丟掉的人。Frost Gross (1993)的研究認為無論是囤積者還是非囤積者都有可能出於不同的目的而進行囤積。這些目的涵蓋了收藏物的情感價值(出於感情方面的原因,或者用於紀念生命中發生的一些事件)、工具價值(將來可能用得上)或者內在價值(漂亮的外形或者吸引人的特點)。囤積者和非囤積者之間的區別就在於,囤積者為更多的收藏物賦予了以上價值。這一點對於動物囤積者也是說得通的。他們對於動物的喜愛在任何方面都與常人無異,只不過他們把這份愛心給予了太多數量或者太多種類的動物。

    囤積者在整理和保存他們的收藏物方面也有很多問題(Frost and Steketee, 1998; Frost et al., 1995)。這可能是囤積最讓人頭疼的一個特點,也是囤積者家中嘈雜無章的原因。經驗告訴我們,這是我們在解決囤積問題的時候必須解決的一個病症。來自動物囤積者周圍的人提供的消息表明這些人的房屋常常是年久失修,再就是很嘈雜。這就證明了這些人當中整理和保存方面的問題也很普遍。

近期新開發的認知-行為模式認為強迫性囤積是一個多層面的問題,它的根源在於某些缺陷或者困難(Frost and Hartl, 1996),包括資訊加工問題、對收藏物的情感依賴問題以及對收藏物扭曲了的信念。正是因為人們對這些問題的逃避才導致了嘈雜和髒亂。資訊加工缺陷包括由於無法專注於相關資訊,無法組織和衡量資訊而可能導致的決策障礙。特別要指出的是,囤積者似乎在資訊加工的分類這一環節上存在困難,而這一環節是整理收藏物時不可缺少的。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動物囤積者也是如此,但是Patronek's study (1999)認為動物囤積者沒有能力維持一個井然有序家庭環境,他們在這方面也很大的有困難。這一點也反映出他們沒有能力整理資訊、時間和資源,所以沒有辦法完成一些基本任務。

囤積者經常把他們的收藏物當作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所以失去(或者拋棄)它們會帶來一種類似悲傷的感覺,使囤積者仿佛失去了一部分自我。來自動物囤積研究協會的初步資料表明類似的感覺也會發生在那些失去寵物的動物囤積者身上,即使這些寵物本身就活不長。也許只要一看到那些無家可歸的動物,這些人的心裏就立刻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情感依戀,就感覺非得到它們不可。可是一旦到手,這些人對這些動物的基本需求給予的關注就變得很吝嗇,卻又不肯拋棄它們。

    動物囤積研究協會所做的試點採訪發現兒童時期遭受的虐待、忽視或家庭的極度不穩定有可能促成囤積習慣,這一點與依戀模式的結論是一致的。在一些案例當中,動物被當作一種穩定器,使一個家不至於太雜亂。也許在這種情況下,動物為它們脆弱的主人提供了情感上的安慰,而它們的主人則把通常加之於人類的情感依戀轉移到了對於他們來說更具有安全感的動物身上。

    研究發現被此類問題困擾的基本上是老人和婦女(Patronek, 1999),這說明年齡的增長以及性別角色也有可能造成情感上的脆弱。動物囤積研究協會專案中大部分被採訪者都相對比較孤僻,而且對社會關係焦慮不安,也許正因為這樣,他們與動物交流比與人交流感覺更舒服。在這些案例中,動物代替了主人社會關係中人類的角色,所以這些動物囤積者把自己的居所弄得不像人住的房屋而更像動物住的窩。這可能說明他們在形成對人的依戀的過程中受到了干擾。

    迷信收藏物的性質和功能, 這是依戀模式引出的另一點,也就是說囤積者堅信自己有責任不浪費也不錯誤地使用他們的收藏物。我們認為在那些動物囤積者身上這一點也很顯著。明確地說,我們的初步研究表明,囤積動物的人通常相信他們天生能跟動物交談和交流,這也是他們畢生的使命。

    一些囤積者還聲稱他們必須保留對這些收藏物的控制權。這就使得別人更加孤立他們,更加懷疑他們。我們猜測動物囤積者們也想保留這樣的控制權。

就像那些囤積財富的人一樣,囤積動物的人對自身行為的問題沒有絲毫認識。動物囤積者們的共性就是,面對確鑿的證據卻視而不見,都深信自己對寵物的照料是無可挑剔的。在一些案例中,囤積者的住房被破壞得太嚴重,只能推倒重建(Patronek, 1999)。從強迫性精神障礙的角度來說,這些例子說明的究竟是這些人患有有妄想症還是他們的意念過偏,這還有待進一步評估。除了這種非理性的信念以外,他們對動物管制人員的行為和目的也存在偏執的看法。

    囤積者對自己的行為缺陷通常只有一種解決辦法,那就是逃避。通過收集,他們避免了令人不快的決策過程,也避免了拋棄愛物的痛楚(Frost and Gross, 1993)。他們從來不丟棄,所以對於責任、控制欲和失落感的信念從來沒有受到過挑戰,反而更加根深蒂固。同樣的,動物囤積者忽視問題的存在,或者自欺欺人地相信動物們都還好,這樣就可以不用費神去想應不應該收留流浪動物,也不用醫治傷病的動物。同樣的,動物們死亡以後屍體就被留在原地,也許是為了避免傷心、愧疚或者逃避對它們的死亡負有的責任。所以,逃避不舒服的感覺,這可能是病態的動物收集表現出來的妄想症和其他病症的一個重要特點。
 

對動物囤積的治療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項研究找出解決動物囤積問題的策略。但有一點很清楚,對動物囤積者的法律制裁很少能改變他們的行為。在這一行為的模式建立並測試完畢之前,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會一直受到限制。就像許多心理問題一樣,動物囤積行為的起因很有可能是多層面的,所以對他們的情感、行為和思維的測評也應該是多層面多角度的,只有這樣才能找到成功治療的道路。

    例如,對寵物的妄想可以通過藥物治療而改善。那些對寵物過度依戀的人有可能要接受長期治療,或許還要採取情感溝通的方式。對安樂死抱極大偏見的人和以拯救動物為己任的人能否被說服而改變想法,這還不得而知。實在沒有辦法,也只能強行限制他們和動物的接觸,以避免更多的麻煩,同時對他們的其他病症輔以治療,使他們對現有的動物增加關懷。

    雖然動物囤積是個嚴重的問題,媒體也給予了大量報導,但此項研究還在起步階段。解決這個問題應該有這兩個方向,一是研究出綜合性的方法來測評動物囤積的特徵和潛在的原因,二是探索解決這個問題有可能有效的干預措施。
 

致謝

動物囤積研究協會是動物囤積問題研究各方的合作組織。本協會的成員包括:美國東北部大學Arnie Arluke博士,麻薩諸塞防止動物虐待協會Carter Luke,麻薩諸塞總醫院Edward Messner醫學博士,塔夫茨大學獸藥學院Gary Patronek,獸醫學博士,以及波士頓大學Gail Steketee博士。
 

參考資料

Frost RO, Gross RC (1993), 對財富的囤積. Behav Res Ther 31(4):367-381.

Frost RO, Hartl TL (1996), 強迫性囤積的認知-行為模式Behav Res Ther 34(4):341-350 [see comment].

Frost RO, Hartl TL, Christian R, Williams N (1995), 強迫性囤積中收藏品的價值:使用和依戀的模式Behav Res Ther 33(8):897-902.

Frost RO, Kim HJ, Morris C et al. (1998), 囤積,強迫性購買和儲存的理由Behav Res Ther 36(7-8):657-664 [see comment].

Frost RO, Krause MS, Steketee G (1996), 囤積和強迫症病症Behav Modif 20(1):116-132.

Frost RO, Steketee G (1998), 囤積:臨床特徵和治療措施In: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s: Practical Management, 3rd ed., Jenike MA, Baer L, Minichiello WE, eds. St. Louis: Mosby Inc., pp533-554.

Frost RO, Williams L, Steketee G (1999), 強迫性購買:與強迫性精神障礙和強迫性囤積的關係. 本文系3月在美國華盛頓美國焦慮性精神障礙協會年會上發表的論文

Hwang JP, Tsai SJ, Yang CH et al. (1998), 癡呆症患者的囤積行為  初步報告Am J Geriatr Psychiatry 6(4):285-289.

Lockwood R (1994), 動物收集者的心理狀態. Trends 9:18-21.

Lockwood R, Cassidy B (1988), 用愛殺死它?美國動物保護協會的動物保護新聞. 1-5.

Meagher E, Frost RO, Riskind J (1999), 強迫性的搖簽、抽籤和賭博:賭博與強迫性精神障礙、囤積、衝動和購買欲望之間的關係  此文系10月在多倫多舉行的行為治療促進協會年會上發表的論文

Patronek GJ (1999), 動物囤積:在學習能力缺乏人群中的一種不易察覺的公共疾病  公共健康報告114(1):81-87.

Summerfeldt LJ, Richter MA, Antony MM, Swinson RP (1999),強迫性精神障礙的病症系統:一項證實性因素分析研究Behav Res Ther 37(4):297-312.

Tamaki J (1997), 動物收集者的悲慘模式. 洛杉磯時報, pB1.

Winsberg ME, Cassic KS, Koran LM (1999), 強迫性精神障礙中的囤積:一份關於二十個案例的報告. J Clin Psychiatry 60(9):591-597.

Worth D, Beck AM (1981), 紐約市的寵物共養. Trans Stud Coll Physician Phila 3(4):280-300.

 Enable Javascript to correctly view this page.
 

後記

查詢國際虐待動物案例線上資料庫pet-abuse.com,在其中的虐待方式類別裏有囤積hoarding一種分類,初步搜下可以看到,這資料庫裏美國屬於囤積的案例超過1千個,幾乎每個都有詳細描述和報導。

Google和國際學術資料庫內上搜索“Animal Hoarding”也可以查詢到大量關於這問題的文章,研究中以tufts大學(www.tufts.edu)的動物囤積研究協會(Hoarding of Animals Research Consortium HARC)的研究成果最為豐富,他們的主頁:http://www.tufts.edu/vet/cfa/hoarding/,裏面有一篇關於該問題全面的報告(55頁)可供下載:http://www.tufts.edu/vet/cfa/hoarding/pubs/AngellReport.pdf

根據動物囤積研究協會Gary J. Patronek博士等《囤積的根源和對它的認識》,造成囤積的情況可分為三種類型:

1.超負荷的照顧動物的人

相關特徵:往往由於個人生存狀況的改變無法給動物原有的足夠的照顧,把動物視做家庭成員。

2.救援者

相關特徵:對死亡深度恐懼,反對安樂死從而導致對動物生存中遭受各種折磨的視而不見,被救援的使命驅動,覺得只有他自己可以給動物提供足夠的照料,拯救動物的使命導致衝動獲得和控制動物(與衝動購買的心理問題類似)


3.剝削者

相關特徵:在被發現和調查的初期,極端的否認囤積行為和對動物的傷害,問題由不關心動物遭受的痛苦所導致,動物是滿足他們控制需求的工具,擅長欺騙,耍手段,善於言辭,表面工夫做的比較好,對人和動物缺乏同情,覺得自己對動物的問題沒有責任,有反社會人格傾向。


三類對動物帶來的危害從上到下增加,類型
1最容易通過引導討論的方式治療,後兩者需要使用法律手段幫助停止囤積行為,類型3最難處理。

根據《囤積的根源和對它的認識》,判斷囤積的主要標準並非數量,比如5只的數量也可以造成事實上的囤積。判斷關鍵在於當事人是否給動物提供了足夠的基本照料,從而不至於導致消極虐待問題。中國的動物保護組織需要使用新的更加全面的眼光來看待囤積和其帶來的動物福利相關問題,積極的尋求有效的解決問題方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napai 的頭像
    danapai

    一期一會

    danap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