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的老家北港    或許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北港朝天宮這座被訂為二級古蹟的媽祖廟了
但沒想到大部分的人對北港如此陌生........所以我想整理一下北港的農特展品
向各位介紹一下這個歷史悠久的小鎮

傳統的農業、進香特產介紹如下,雖然有點人事已非了..............
笨港地區自清朝初期以來一直是農牧產品的集散中心,現今仍是花生、芝麻、蒜頭、蠶豆的集散地,食品加工業也是地方的重要產物,本地比較重要的產物有以下幾種:
*胡麻:胡麻即俗稱的「黑麻仔」,也可用於糖果、食品的加工,以增加美味。清時笨港盛產胡麻,更有以「麻園寮」、「烏麻園」等,今種植大減,遂成為特產。麻油是傳統做月子的必需品,由於北港上有許多加採用傳統古法製造技術,所產的麻油也特別香純,其中以全美油行、三代油行、滄發油行等最具代表。

*花生及花生油:雲林縣的花生種植面積約佔全縣的一半,主要在北港附近及沿海鄉鎮,因土壤以砂質居多,最適合栽種花生,此地花生仁大且油量多,有赫赫有名的花生油及現作現賣、新鮮醇脆的花生酥和花生糖。花生製品以雙合順最為出名。

*蒜頭:雲林縣的蒜頭以及莿桐、元長兩鄉為最大產地,嘉義縣則是六腳鄉,其鄉治蒜頭村即以它為名。北港雖不是集散地,但因香客及觀光業都因價廉而大量購買,遂成為北港的主要特產之一。

*蠶豆:南部各地均有種植,此豆因其莢形似蠶繭而得名,北港因油炸業盛而成為製造蠶豆的最佳選擇,質佳量多又香酥鹹脆,是爽口點心。一般又可分為硬殼和破殼兩種,硬殼者由龍芽豆直接炒熟,只適合齒健牙利者,卻都是聊天休息的良伴。北港是花生油生產地,遂成為全省最大的蠶豆加工地區,其中以東興蠶豆行最具規模,行銷全省。

*糖:雲嘉地區是甘蔗產地,北港糖廠早年生產的蔗糖量,居全省第一位。

*醱餅:此餅兩面微微凸起,所以叫凸餅,除北港外顯少見到,因是烘焙而成,所以乾爽香酥,可利收藏。這是北港最特殊的小點,俗稱醱餅或大餅,與臺灣人結婚喜慶常用的禮餅大致相似,只不過體積較小,約一個巴掌大,是從前此地人喜慶結婚的饋贈禮物。醱餅是清初由閩南傳入,由於此地香客、商旅均多,早期大都徒步前來,常須攜帶乾糧,醱餅是一種甜食,便於攜帶保存,不畏本島氣候,成為最受歡迎的乾糧,亦取「醱」與「發」同意,用來祭神祈求發達,可說是一舉兩得。其製作方法是用麵粉、糖、水拌成麵團,醱酵以後用餅模製成塊狀烘焙而成。近來因糕餅種類繁多,其銷路衰退,但街內特產店皆有售,其中以民主路的錦華齋最為有名,已有50年以上的歷史。

*北港飴 (飴音怡):又名「進香糖」,即是敬神拜拜所用的糖果。早在清朝即有文獻記載,日據時代因其發音與新港飴同,而被誤以為是新港飴。它是糖、麥芽及花生仁製成,笨港以瑞珍號的產品口碑最好,曾在明治36年獲頒日本第5次全國博覽會褒狀,大正6年獲全國名產品展覽會一等賞金牌,其獎狀上稱為北港飴。進香糖不黏齒也不會膩,味道特別香,易於存放,是最好的茶點,現仍存有多家延續舊法製造,各名產店皆有售。

*醬油:北港醬油以傳統方法製成,目前仍有5間工廠在生產。其製程將精選的黑豆洗淨煮熟後,經發酵後與食鹽拌合露天,經一年的日曬,然後密封在大水缸中,置於月露,製成的豆鼓壓榨出醬汁,高溫殺菌及過濾後,置缸中釀成蔭油,具傳統的獨特風味,可比美西螺醬油。早期的老慶珍醬油及現今大芳醬油較具規模,其餘為家庭式工廠,由於產量較少,只行銷北港地區。老慶珍醬油廠已有80年的歷史,始終秉持著不加防腐劑、化學成分的作法,同業大量生產的競爭下,仍以古法釀造的風味,獨占鰲頭。

*米粉:大多數人只知「新竹米粉」卻少有人知「北港米粉」,北港米粉在清朝由福州傳入,舊稱「蒸粉」,是一種水粉。早期製作米粉必須先將米放入石臼打碎,再以石磨由人工磨成米漿,瀝乾後待其凝成硬塊,後以木棍打壓成細條狀,最後掛在室外曝曬乾燥而成。今則以機械生產,不僅產量較大也較衛生,在過程上仍保留了傳統的風味,現今亦有少數業者以傳統方式製造,從北港大橋往牛墟往往可以看見一排排的銀色條狀物,那就是在「曬米粉」。

*麵線:麵線是閩南傳統的麵食,舉凡過生日要吃「豬腳麵線」,碰上官司或牢獄之災則吃麵線去霉運,救人溺水則被救者要攜帶麵線至恩人家中謝恩,使其吃下麵線「去氣煞」等,麵線在傳統文化中不僅是一種麵食而已,麵線拌麻油更是冷胃息者的食療聖品。製作方法是將麵粉及水混合攪拌後倒入缸中,以拳頭作重直式破打至稠狀,故作麵線必須有很好的臂力,然後倒入平面容器用刀切割成條狀,用手搓成更細條狀並盤在竿上繼續拉,使其更細更勻,再晾乾後即完成。早期北港有三十多戶製麵人家,現僅剩三戶,產品多銷往本地雜貨店及小吃攤。



地 方 傳 統 手 工 業:
*佛像雕刻:佛像雕刻是一種相當古老的行業,其技術大多延續福建沿海一帶的傳統。北港的佛店以雕刻媽祖神像最為大宗,早期較有名氣的是閭山堂佛店的吳居宅。刻佛師傅除雕刻外,還必須會製作頭冠和開光點眼。目前笨港地區佛店仍然林立且生意興隆。

*糯米雕:傳統建醮普度中,講究排場的人家,總要擺上長不見尾的供桌,除雞鴨魚肉豬羊外,只能看不能吃的「看桌」也是重頭戲之一。其上擺滿以蔬果及糯米團雕成的人物、小動物、瓜果、山珍海味。如果師父手藝精湛,作品栩栩如生,逛廟會的民眾往往對此品頭論足,主人也會與有榮焉,這便是糯米雕。北港的施瑞麟先生有遠從桃園、新竹向訂貨者,原因除了老師父手藝精湛外,也可見製作的人真的很少了。

*糊紙:閣、花燈、獅頭等都是以紙糊成,而北港地區用量尤大,糊紙業因而興起,如顏崑池的藝閣製作,馳譽全省數十年不墜。武館也有會糊製獅頭的師傅,其中吳炎林糊製獅頭、花燈的技術較具有知名度。

*燈籠:紙燈用途極廣,舊時用來照明,或用於遶境、過爐、建 及婚喪喜慶等,現今雖大都由塑膠製品取代,仍有部份依循傳統使用紙燈。北港現存唯一的林氏紙燈行,已三代相傳,完全以手工製作繪圖,骨架採用竹條,外殼用單光紙糊上,再繪製圖案,最後上一層光亮漆即完成。

*金紙:笨港因為媽祖香火興盛,自古就是全台金紙焚燒量最大的地方之一,所以[今紙製造商戶非常多,舊稱為「金銀紙業」,並共同組成「紙箔鋪」。早期以手工製造,使用純金箔及錫箔,用竹子製成的粗紙大多由梅山及古坑供應,經過裁割再貼上金箔稱作「把金」,再塗上土黃色用槴仔做成的塗料,最後上印完成。清代以瑞發號規模最大,光復初年才停業。



最後附上幾篇介紹文章:
北港的傳統飲食/文/林衡道(1979.11調查)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sn1694/3/1245916237/20050324191101/
美味小吃勝珍饈___談北港攤販和小吃/許士能/1990.9.25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sn1694/3/1241719213/20041014174757/
民間藝人施瑞麟『糯米尫仔』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sn1694/3/1294242019/2007090201195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ap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