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台灣永續聯盟所舉辦的土地關懷營「樹蛙、鬼屋、大埔林」
由於被準備工作分散心力    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三角里社區營造的經驗談
以往只在社區營造的研究論文中看到社區工作者的酸甘甜
沒想到竟有機會聽到活生生的分享 以及親身接觸居民共同實踐出來的點滴
這趟旅程或許該從三角社區的蔗埕公園開始......

如今這裡的碧草如茵    涼風徐徐    大有舞雩歸詠春風香的閒適意境
然而 這個蔗埕隨著台糖製糖事業的沒落
一度被私佔 成為堆積垃圾 令人絲毫不願逗留的死角
是怎麼樣的努力    才讓這個地方脫胎換骨呢?    且聽社區居民娓娓道來......

所謂的蔗埕    或許可說是甘蔗的小集散地
農民在此將甘蔗送上小火車 再讓小火車送進不遠處的糖廠成為製糖原料
台糖拆除所有的糖鐵軌道    但居民整頓後重新恢復了糖鐵小火車的景象

但這並不簡單 除了基本的環境整頓外
向台糖爭取土地的使用權 便是漫長的協商過程
整治與美化過程所需的經費 更須想方設法
不過 在地的社區工作者說--最重要的還是[人]
大家原本都以為不可能 但是透過許多事件成果
大家也會慢慢地轉變 就如原本不善言詞的人 也能成為解說者

在一片荒蕪中    原本留下的只有石製枕木
這些枕木如今已被再利用    成為生態水池的基礎

蔗埕公園上    矗立著一座小舞台    卻與周圍景致和諧地融合
在這裡    曾為這個小鄉村演出第一場古典音樂會
許許多多的第一次......紀錄在這蔗埕公園中
然而 當初這座舞台的設立 引起強烈的衝突......居民意見相左
舞台是否有必要?這龐然巨物是否會破壞公園的一致性?
承包的設計師往往想要施展[個人風格]    而這往往是社造中最多餘的
因為外來的填充物大多不符合社區的本質    如果在哪裡都可以做
又何必一定是這個社區呢?    幸好三角里社區與設計師溝通後
社區居民的意見可以真正被接受    才能形成現今所呈現出來的樣貌

公園角落的砂池    成為親子同樂的場所 公園中也有屬於孩子的角落
這個砂池的設立其實正是來自兩名孩童的構想
社區居民的討論會上    所謂民主[一人一票]的意義    是不論年齡輩分的
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需要與意見
而且也避免了多數暴力的[多數決]    而採用充分討論的[共識決]
這正是社區營造的真諦    營造的其實是[人]    而非具體事物

但社區民主的前提 還是需要物質基礎的
三角里並無大廟 也無傳統作為公共場所的廟埕
一位居民家前的大樹下成為最好的開講所在
不但不需要管理成本 也可以搭配鄰近的童心樂園與生態池
使大人和小孩都在視線範圍內    成為另一個休閑的好去處
在此便設立了唬瀾館    意思也就是台語的虎濫
以實踐[言論自由]為基礎    讓社區居民可以暢所欲言
成為公開討論社區營造事務的重要據點

在一步步經營社區的過程中    唬瀾館旁邊的廢棄豬舍也成為改造標的
原本堆滿廢木頭 蟲蛇雜處的土地
經過社區居民動員合力掃除    才開闢了可用的空間
並逢社團國小要廢棄遊樂器材 便轉置在此成為兒童休憩的園地
然而甫一下車的我們    也像個大孩子似的    跑去玩得不亦樂乎

童心樂園再過去    曾是一戶廢棄的民宅
所有者離開了四十餘年 經過努力接洽取得使用權後
便將三合院民宅開設為圖書館 圖書全賴社區居民捐贈
在這樣的小村落中 竟有座私設的圖書館 實在難能可貴

圖書館旁的公廁    原本還不是沖水馬桶
也一併被整治為新式廁所    但塑膠門彩繪地像似木門
洗手台還由石臼製成    而非現成的製品
就連小處都別出心裁    可見居民對社區中小角落的用心

然而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三角里社區居民也不是單打獨鬥
透過嘉義的綠手指計畫團隊 在呆板水泥壁上作畫
更豐富了街道的色彩

其中我最喜歡的壁畫作品是這幅    一旁的電線桿也被色彩裝飾
而壁上的青蛙    與牆邊的兩座水缸
不知是巧合或有意 似乎很相襯地被擺放在一起

除了這些刻意經營的角落以外    三角里基本上還是維持務農的傳統
放眼忘去 盡是一塊塊的田地    暫且行過田間小路
最後走回蔗埕公園    開始騎自行車遊覽腳踏車道的旅程
令我十分感動的是    為了接待我們一行人 所需25台腳踏車
當地還沒有出租腳踏車的業者    所有的腳踏車全是向社區居民徵調而來
如果不是這樣 這條社區苦心經營出來的腳踏車道也會面臨困境吧

我十分感念    為了建立與維持這條腳踏車道
不僅得向台糖要地    申請體委會的補助
還要大量的維護人力    才能常保路樹常青
道路邊精心栽培的百香果.菲律賓櫻桃.龍眼等水果
才能結出豐美的果實 任行人取用
甚至為了讓遊客能夠體會腳踏車道之美    還得由居民提供腳踏車呢~~

這條腳踏車道 不是只有死板的水泥道路
還有吊橋 橋下依然綠蔭鬱鬱蔥蔥

一眼望去還有良田美景    更有開闊的天空
新生的稻苗被輸送帶送上來    作成一捲捲的
要送往稻田中插秧

在三角里 不僅有傳統的農業景觀
還有社區居民集體營造的成果    更有許多社區工作者投入的心血
所能見到的或許只是最後的實質成果    而那點點滴滴卻是用心計較的結果
這才是三角里真正的魅力所在----這是凝聚了眾人的產物

這裡未提到的還有很多很多
包括了諸羅樹蛙的保育......這裡的人老早把樹蛙叫聲當成下雨的徵兆~~
社區中的一個胖小子還會學樹蛙的叫聲呢~~


更多精采照片請見2007.07.14土地關懷營大林三角里社區參訪 . 2007.07.12大林社團國小
另一場有待努力的戰役請見2007.07.12大林國防部所有地盜挖事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napai 的頭像
    danapai

    一期一會

    danap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