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想說一個故事,屬於BR先生的故事。

我跟BR先生在一個社會遺失的角落相遇,他就像普通的遊民一樣,為著生活所苦,常常不知道明天在哪裡,即使他暫時得到一個棲身溫飽之所,也仍然找不到歸屬之地,不同的是,他有他自己的故事,但正確的說,誰沒有自己的故事呢?

BR先生有著不幸的過去,他的不幸幾乎是與生俱來伴隨著他的,由於外貌與語言能力的缺陷,他總是不被大家喜愛,甚至常常被眾人譏笑,並且也從小失去了親生父母的關愛。幸或不幸,他的養母給了他一段至少不虞匱乏的童年,只是當他最能依賴的養母過世後,他也失去了唯一的避風港,必須在無親無故的殘酷社會中拚命地存活下來。

BR先生就像許多中年失業的人一樣,伴隨著台灣經濟起飛林立的許多工廠曾是他打拼的所在,但產業外移的悲歌響起,他失去了他安身立命的依靠,在實施生產線與泰勒分工制的現代工廠裡,他只是工廠中的小螺絲釘,失去了那片天空他也就失去了一技之長。他也想要再創事業第二春,所以他前往了職訓中心,參加了就業輔導,他滿心以為只要成為可用的工人就可以找到新工作,而那將是他新生命的開始。

可是,事情總是不像BR先生所想的那麼順遂,他讓自己成為可用的工人,但是資本家卻不願意僱用他,因為那實際上是一個供過於求的「勞動市場」,而選擇權總是在資本家手上。況且,在所謂夕陽產業紛紛出走的時候,身無所謂的「專業技能」,又無高學歷,也沒有天生的外貌與出色的才能,又沒有雄厚的家庭支持,BR先生真可說是完全缺乏「競爭力」了。

因此,他「失業」了。或者在長期失業的期間,他偶爾也找到工作,但是卻總是面對不合理的勞動條件,過低的薪資、超長的工時、缺乏安全保障,更有甚者,為了各種細故被苛扣工資,到最後得不到任何辛苦勞動的成果。

BR先生感到無比的受歧視與遭剝削,他為自己的命運悲嘆,但是他發現這並不是他個人的問題,他發現勞動者應該要爭取自己的權利,所以他加入了勞工運動的行列,在長期失業的狀況下,即使有一餐沒一餐,他也要用生命來捍衛勞動者的權利,所以他開始參加工運,他開始學會關注自己的勞動條件,他開始學會爭取合理的工資,而我十分感動,看到一個被壓迫、剝削的勞工成為敢於衝撞體制的行動者。

但是,騎士挺身對抗暴政的結局不總是好的,就像唐吉訶德與他的風車。為了訴求一個合理的勞動條件,BR先生自然對資本家無所不用其極地剝削手段十分不滿,他自然無法接受繼續成為被剝削的勞工,而資本家也不可能聘僱這麼有抵抗意識的勞工,所以,他「失業」了。

將近十年來,BR先生長期陷入失業的困境,既然沒有穩定的收入,他又如何養活自己呢?逼不得已,他開始「借錢」的人生。但是,既然原本就六親緣薄,他自然就沒有可以依靠的親戚,而縱然有再多的朋友,結果就像直銷一樣,長此以往大家都會避之唯恐不及,最終將是走投無路、無處可借。難道他想借貸為生嗎?當然是不想!他也想找到穩定的工作,可以儘早把借款還清,但問題的關鍵是他始終無法成為勞動市場的贏家!他有其他選擇嗎?這個「自由」的社會允許的「選擇」是多麼地少啊!



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BR先生開口向我借錢,他是如此迂迴地難以說出口,而我多少也感覺到是怎麼一回事,BR先生曾經是我從事研究的重要報導人,我也把他當成一個特別的朋友看待,況且,他還是參與社會運動的夥伴,我是怎麼也無法棄之不顧的,更何況,我有一種在我之後便無以為繼的預感。我想,這是我在社會學研究與社會參與的重大考驗,這樣的問題終究也降臨到我身上了,所以,要怎麼處理這個問題是相當困難而重要的。

站在一個不忍心的朋友的立場,我第一次「借錢」了,甚至還抱持著單純的希望,或許在很久很久以後,我還是可以收到還款的。

但是,第二個月我又接到BR先生的聯絡,又是那麼地迂迴婉轉,他需要更大一筆數目,對於經濟能力不好,尚且需要半工半讀的我來說,這頓時像是一個永遠填不滿的黑洞,我陷入掙扎的深淵,既不能忍心不管,也不能因此拖累了自己,欣榮解救了我,他告訴我「運動跟愛心還是要分開」,並且點醒我「雖然我們口頭不說,但借出去的錢就要當作捐出去的,如果你能力無法捐,就只好跟對方坦白講,否則以後你可能連到運動的場合都會怕。因為有時不借還好,但借了反而有時有愈借愈多、而有超過自己負擔能力的風險。借出去的錢就要當作捐出去的,如果你能力無法捐,就只好跟對方坦白講。」

認清現實後,我只好狠下心,告訴BR先生我實在無能為力,並且建議他或許可行的其他管道,我不大明白BR先生的顧慮是什麼,或許他有其他無法吐露的苦衷,但那是當時我唯一可以替他做的。



但這個問題仍仍深深地困擾著我,BR先生絕非個案,到底有什麼制度性的方案可以協助他們呢?我想起日鐵私有化的過程,鐵路工人為了抵抗私有化所作的集體抵抗,而維持抵抗並不容易,為了讓無法就業的勞工能夠長期抗爭,不必為生活所苦,成立了大規模的經濟共同體,由勞工們彼此支援,才不至於因為經濟壓力,而迫使運動者必須投入新工作,而終止了抵抗運動,而在台灣,抵抗的共同基礎存在嗎?

或者,就算只當他是個結構性長期失業的弱勢者,難道沒有制度性的解決辦法嗎?只能依靠個人的自力救濟,或是個人人際網絡的支援嗎?這個制度性的缺陷,是不是根源於更根深柢固的預設呢?這是接下來將要探討的問題。
(待續)

延伸閱讀
借錢的人生(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napai 的頭像
    danapai

    一期一會

    danap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