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北港最大的慶典就是--農曆319迓媽祖
隨著每年媽祖生活動的展開    北港街上也展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這是北港最熱鬧的日子    對每位北港人來說也是最重要的日子

其重要性    堪比農曆新年全家團圓
因為這一天    許多異鄉遊子爭相返家
而平日略顯冷清的街道上    也擠滿了歸人、遊客
更有數不盡的精采節目    不斷地在街頭上演

其中    最吸引眾人目光的    大約就是北港的--藝閣

一位台北的朋友告訴我    大約可以燈會比喻
但是這種由本地孩童親自上陣    梳妝打扮的大型遊街活動
卻是每位小朋友難以忘懷的童年時光
也是家家戶戶爭相參與的公共活動
就連我    至今仍然時時回味
那段居高臨下的扮妝歲月    與萬頭鑽動的鼓譟感動

雖然我已經脫離了藝閣的年少時光
但仍然每年期盼著這項遊街活動
而每年推陳出新的藝閣主題
更是展現出    技藝傳承的創意
而今年所拍攝的照片    更是展現出文化的轉變
已然深刻地烙印在這項延續近百年的傳統活動了

藝閣傳統上是以大中國的神話故事為主
間或有以媽祖等神祇為主題    抑或民間忠孝仁義的傳說故事
裝扮上    通常女孩子作仙女扮相
頭戴繁重的珠花鈿飾    身著色彩繽紛的水袖華服
正如上圖中所題為「百花下凡」的藝閣    便是引用了武則天催花的典故

偶爾也有邊塞風情的胡衣
如下幅主題為「五龍獻瑞朝觀音」的作品


而下圖「聖母伏水怪」    除了是以本地主神媽祖為題
更可以清楚展現藝閣車的外觀
有華麗的道具與閃亮的燈光裝飾
事實上    穿著光鮮亮麗    綁在像腳踏車式的座椅上遊街
小孩子總是有點害怕不安    而且還無法自由行動
在吸引人的外表下   要坐上藝閣車其實是相當辛苦的
華服不見得舒適    再加上周圍高瓦數的燭光    更是悶熱難耐
遇上下雨天    卻反而更是打壞了遊街的興致
然而    這仍然是許多小孩子們童年的夢想


然而    像這種大中國式的主題    未免與現實生活脫節
而且每年重複的主題太多   也成為問題
因此近年來興起了一股與眾不同的風潮
今年最為突出的就是各式在地化的主題

如「笨港牛墟」    便是描寫全台僅存少數的北港牛墟
早年   北港仍是西部重要的農產品集散地時   規模更是全台罕有
雖然如今北港牛墟也慢慢轉型    不再專營牛隻或農業器具買賣
而有許多生活雜貨    但每逢國曆3.6.9    卻仍有熱鬧的趕市
必須特別指出的是    這個藝閣的製作十分用心
不僅道具配置得宜    服飾上更可見功夫



接下來這幅「北港太子爺出巡」   特別挑出來的原因
除了因為這是一個在地化的素材
也因為這是我所熟悉的藥師公會所請的
如我所說    當藝閣是小孩子的願望
但是一座藝閣上至多10個位置    就算5天遊街   頂多只有50人次
所以總是供不應求    為了坐上藝閣     往往還是得找關係
至於是什麼關係呢?    所謂的藝閣其實是獻神的活動
所以通常有兩類團體會負責租借藝閣車
一種就是像藥師公會這種產業公會    所以有時候主題也會跟行業有關
    比如魯班公會    可能就使用魯班的主題
一種則是地方團體    如以行政區為單位    每一里請一台車    或是鎮上的老人會館

以藥師公會為例    每年鎮上所有藥師前往媽祖廟擲筊   以聖筊最多者為爐主
而我爸爸曾經因為第二多   而當上了副爐主
擔任爐主者   當年度就得負責請神回去   並且負責藝閣車的庶務--主要就是請大家捐錢
據我所知    一台傳統的小型藝閣車    租借5天約需20萬    而今大約不只這個數
而爐主最辛苦的地方    大概是    如果募款不足   就只得自掏腰包
有些熱心的爐主叔叔們    還會負責小孩子們的餐飲、糖果
而且    因為讓小孩子辛苦地坐在車上    總是擔心有些需求
所以還得有人負責跟藝閣車
在我脫離坐藝閤車的年齡後    我轉而代替我爸爸的工作
跟藝閣車跟了兩三年    雖說如此    倒也沒幫上叔叔伯伯們什麼忙
不過    跟藝閣車實際上也是很辛苦的     陪著遊街一趟也得走個三四個小時

我其實有點訝異    竟然會選擇這個主題
最令我吃驚的地方是    服裝變得十分輕便休閒
某種程度上   或許該說是更加貼近真實嗎
不過這與原本一向華麗的扮裝實在有很大的落差

與上幅主題十分相近的是「北港馬陣吹」
看著這些穿紅掛   騎小馬的小朋友們
扮演著遊街的馬陣吹角色   不啻也十分可愛
而這種以遊街的主題為主題的作法
或許也可以說是一種後設的手法呢


前面提到主題的轉變
與在地化完全相反地是西化
這裡所謂的西化毋寧說是一種類似迪士尼樂園的遊街
所以主題往往十分夢幻   充滿卡通人物    特別是王子公主
而服裝上便是各種可愛的小禮服    如下圖「夢幻馬車」
我認為這種主題最大的好處是    服裝可以自備   變化性高
而且座椅往往是開放的(就像馬車)   所以上面的人數相當有彈性
對於小朋友來說較為舒適    而且許多年長的大孩子也容易加入其中

不過我認為有一種現象增加了
當舞台的邊際消失    前台與後台的流動太過容易
結果反而破壞了前台的表演
除了原有的角色以外    竟也有穿便服的人堂而皇之地出現
在傳統的藝閣車上   因為固定在座椅上 要移動是很困難的
甚至於小朋友之間也很難接觸    所以需要其他人的照料
我也曾經擔任這種角色    為了照應小朋友的需要    躲在車子內
這種時候才更加體會車內的環境多麼糟糕    但仍須嚴守前後台的分野
所以後台是必須被隱藏的   可是現在  特別是在這種西式的藝閣上
出現了這種現象    而對我來說    這是個必須檢討的問題


前面說到    藝閣其實是獻神的活動    那麼在祭典裡
展現出各自的特色也是十分重要的
就我所知    最早的藝閣不過就是坐在木竹所做的轎上    由人力抬動
而小孩子們則作古裝扮相    並且遊街中是不做事的
而今日有電動車載動   道具、服飾一應俱全
漫長的遊街中    孩子如果只是枯坐不是很無聊嗎?
所以便發展出丟糖果的文化    小孩子們因此與群眾產生互動
不過    我記得   這種丟糖果的行為在我小六的時候曾經被禁止
不過    這個禁令也只是形同具文
當時    丟的東西大半是糖果    最好的就是泡麵或飲料
而今日    丟的東西千奇百怪    玫瑰花不稀奇
聽說還有皮包    我妹妹還撿了三個木頭飾品

在這幾年    更有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隊伍--即是菜鋪的金豐隆
說到菜鋪    當然是想到菜了    可是丟菜若砸爛了更加浪費
所以就出現了滿載蔬菜    沿街發送的小卡車

雖然我手上拿著相機猛拍    負責發送的伯伯
還是送給我一顆可愛的大陸妹、紅椒跟黃椒
許多行人可是搶到滿滿的一把青菜    滿載而歸

最後我想補充這張照片
伴隨著熱鬧的遊街活動    少不了許多在幕後工作的無名英雄
因為廟前不斷地燃放鞭炮     自然會堆積許多砲灰
幾個小時內    就會讓人顛仆難行的地步
所以我就注意到   有這麼一群人    在隊伍的空檔中
默默地為街道的整潔而付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ap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