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莓學運開創了社會運動很重要的一種宣傳形式,透過網路即時轉播與公民記者的論述,與主流媒體形成對比,因此在網路上留下了大量當時的現場紀錄、新聞報導的影像檔,但是比較後設的反省與論述(的影像資料)卻相對缺乏,目前找到相關的影像大概只有以下三則?希望只是我資訊不夠充分......否則我頗感訝異,2008年底至今滿兩年了,雖然充斥著許多網路即時影像,但對這個運動的回顧與反省影像居然這麼少......難道要等18年後?
1.《廣場》The Right Thing 117分∕彩色
應為目前唯一的紀錄片,2010年暑假開始參加影展播映,此外曝光度略低。
影片簡介:一切都是從不准帶國旗上街開始。2008年11月,六十年來首位中國官方授權代表陳雲林抵台訪問,同時,台灣民眾的言論與人身自由受到國家機器高度箝制。透過網路,學生們從各地聚集起來,他們因為共同的價值受到侵害而齊聲怒吼,卻也因為各自的信仰與堅持而相互質疑。在抗爭與學業、公民與政客、激情與自省之間,在台北,在這個廣場,在他們二十餘歲的年紀。
導演簡介:江偉華,1976年生於台灣台北,東海大學美術系、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畢。現為自由影像創作者。
宣傳短片 (1:41)
這部紀錄片官方宣傳片很快速地回顧了在自由廣場靜坐的因果、訴求和結局,並點出一些運動的關鍵時刻,但礙於我並未看過全片,所以無法進一步瞭解這部片......
2.<野莓經驗> (10:01)中正E報莊知耕、陳琬如報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Fzb5tWP-xE&hd=1
野草莓運動結束以後,採訪了幾位主要的工作者,談論他們的運動經驗和反省,聚焦在「那條線」和「媒體」的問題,最後也訪問了管中祥等兩位傳媒學者,談論這場學生運動的特殊性,最後交待了一下集會遊行法訴求的現況。
3.野草莓座談會
:野草莓學運被趕出廣場以後,在高雄醫學大學由學者、媒體工作者、學生擔任主講人的幾場座談會,但因為是演講紀錄,比較枯燥乏味,每一場影像大約都20-30分鐘。
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2112
廣場之外,野草莓要往哪裡去? —第一場 那條線
「那條線」,從野百合學運開始就一直存在著。而這場座談主要是在思考、反省「這條線」存在的意義,這是一條區隔學生與市民社會的界線,為何學生出現在運動場合時,總是與非學生身分的社會大眾有如此明顯的分野,讓其他想要參與運動的公民難以跨越「那條線」?「那條線」同樣也出現在野草莓的學運場合中,而當學生們拉起這條線時,這個動作是否有其意義存在?還是這只是辦學運不成文的默契?因此,在這場討論中,將進一步去思索「這條線」的用意與目的,也試圖反省「學生」這個身分,是否僅代表著某種菁英特權,而忘卻仍為「公民」的身分?
廣場之外,野草莓要往哪裡去? —第二場 鏡頭下的野草莓
網路科技的進步,給予運動許多發展的可能性。然而,凡事都是一刀兩刃,網路一方面可以將資訊快速的流通出去,讓人們可以即時接收到運動的各樣消息,也可以對媒體扭曲的報導做出回應與反抗;但另一方面,網路的便利性,使得人們可以利用網路做為一種替代式的參與,讓網路難以成為動員的力量,除此之外,參與運動的女學生,在網路直播中被注視的經驗,使得網路成為另一種女性被觀看的載具。因此,當運動遇上網路科技,這是一個美麗的邂逅,還是另一種哀愁的產生?
廣場之外,野草莓要往哪裡去?—第三場 國境之南
南部學生興致勃勃地響應野草莓運動,高雄也因而產生了第一個學運,不僅如此,如同何明修教授談到的,許多NGO、學者們的集結加入,讓「城市光廊原先只是都會的景點,但是在那晚,卻成為了南部公民社會具體而微的縮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