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新聞上看到林生祥在金曲獎上的表現
不禁令人激動    終於這麼做了!
我想稍微整理一下    這個行動所代表的意義
以下的論點其他報導多少也都已提過:


金曲獎逐漸由「曲高和寡」邁往「與市場趨同」,
若就我個人的立場,也不認同這種市場化的標準
但這裡只針對林生祥所強調的分類標準來談
「獎項應以音樂語言,而非族群語言為分類。」
刻意(或者有政治意圖)地以族群語言作為區分標準
看似「保護」、「尊重」    但只是讓弱勢更加「邊緣化」
你或許以為得獎者也不過就是「弱勢」中值得支持鼓勵的
但不會翻轉    大眾對於主流國語歌曲的偏好
也難以記得    這些弱勢獎項到底獎落誰家
但是    它們值得受到的關注真的該被「獨立」而「邊緣化」嗎?

第一屆金曲獎最佳女演唱人是江蕙,第二屆的最佳男演唱人還是洪榮宏。
第三屆金曲獎首度分為國語演唱人和方言演唱人。
第十一屆金曲獎,原住民歌手陳建年奪得最佳國語男演唱人,
                同年紀曉君也拿下最佳新人,原住民音樂初次在金曲獎上展露頭角。
第十三屆方言男、女歌手,形成台語、客家、原住民互相競爭的局面。
第十四屆新聞局順應各界建議,正式增設原住民和客家音樂獎項。

我還想特別提到胡德夫,Kimbo老師的專輯讓我覺得值得30年的等待
(雖然我也才23歲)    正因為那種感動是超越年齡、族群和語言的
而這位五十幾歲的老前輩首張專輯第十七屆金曲獎入圍了六項、得獎兩項
「最佳國語男演唱人獎」、「最佳流行演唱專輯獎」(獲獎)、「最佳年度歌曲」(獲獎)
「最佳作詞人獎」、「最佳作曲人獎」、「最佳製作人獎」

所以    語言真的是問題嗎?市場化可以作為適當的標準嗎?

2000年來,林生祥入圍十八個獎項,至今獲得九個獎項。
我支持林生祥的音樂和他對社會議題的用心
而這些是不應該被「區隔」出來的。


更被忽略的可能是林生祥也想凸顯的「農業問題」

他的專輯可是「種樹」啊!!!
「台灣農民沒辦法在媒體上說話」
所以他趁機為大家說話
而他對農業等各項社會議題的用心也是有目共睹的
社運團體的邀約也是免費的

他將兩項獎項獎金二十五萬元捐給農業相關的團體和個人:
美濃種樹團隊、美濃社區報月光山雜誌、青芽兒雜誌和楊儒門。
還有特別的聲援團隊:社發所、農推所和美濃鄉親
高舉「支持台灣農業」的布條,這是多麼可貴,因為
「幸好我入圍夠多項,才有足夠的門票讓大家進去」

延伸閱讀:
422世界地球日音樂會-葡萄藤書屋快樂之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napai 的頭像
    danapai

    一期一會

    danap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