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凡人佛陀Deepak Chopra著,蔡心語譯,2009,凡人佛陀:從塵世到不朽的悟道之旅(Buddha: a story of enlightment),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如果從功能論的觀點來看宗教,不能否認救贖、因果等觀點讓人們得以藉由前世、來世從現世的苦難中獲得紓解,因而能夠繼續維繫日常生活的穩定,由印度的種性制度迄今不輟便不難想見印度教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如果從衝突論的觀點來看宗教,則可以理解婆羅門與剎帝利之間的互利關係,淨飯王即便並不相信神祇,卻希望利用神祇確保他的王國與繼承人的穩固。

那麼世界性宗教的起源最初是什麼面貌?提到基督教便想到耶穌,提到伊斯蘭教便想到穆罕默德,提到佛教便想到釋迦牟尼,甚至提到儒家便會想到孔子,這也是所謂的四大宗教與其開創者。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我們幾乎都讀過孔子的論語,翻譯最多、銷售最廣的聖經則將耶穌的生平鉅細靡遺地介紹到世界各地,但是對於佛教,除了聞名世界的西遊記、敦煌遺址與尋常可見的佛寺、僧侶之外,我們有多少認識?如果孔子的話語讓我們耳熟能詳,聖經的神蹟奇事深入人心,佛陀又有什麼樣的啟示?他又是什麼樣的人呢?

我跟宗教有著扯不斷的淵源,從幼稚園到高中,其中有八年的時間就讀基督教學校,大學時還在教會寄居兩年,參加過各種崇拜、主日、團契、詩班、彌撒、讀經會,對於聖經故事算得上熟悉,卻未能受到感化將宗教轉變為信仰,主要原因是,我無法接受一神論、末世論、原罪觀、信心說,對於一個人來說,如此取得救贖的方式究竟容易實現抑或悲觀無望?

不同的是,國小中年級時導師作為虔誠的佛教徒,讓我參加了佛教會考、說故事比賽......,這讓我能夠接觸到陌生的佛教經典,也讓我在佛寺中參與過佛誕日的活動,甚至也曾以跪拜方式登上佛光山,因此我曾仔細拜讀星雲大師所著的《釋迦牟尼佛傳》,才能對佛陀的一生有更完整的認識,不再只是片片段段的故事而已,但我依然不認為我可以稱為佛教徒,事實上佛教徒這項宣稱不也太執著?與之相比,佛教應該更偏向個人心靈與社會道德的超脫吧!這種無須依賴外在神祇,僅注重內在供養的修行法門是否更有可能呢?

之所以在此提及基督教、佛教於我的差異,乃因閱讀《凡人佛陀:從塵世到不朽的悟道之旅》時,作者的故事編排總讓我不由得想起新約聖經,現在回顧佛陀的生平,更益發發覺這些宗教領袖的共通點,瑪利亞與摩耶夫人的孕事都是神蹟所致,耶穌誕生馬槽、佛陀生於曠野,耶穌受魔鬼撒旦考驗、佛陀受鬼王魔羅阻礙,耶穌施行神蹟、佛陀給予祝福,國王因畏懼聖子而屠殺嬰兒、淨飯王為王子驅趕老弱傷病,耶穌釘十字架後死而復活應證神人身份、悉達多在菩提樹下放下自我成就新生佛陀,兩人脫離肉身後往四方佈道,每一日皆施展大能,培養眾多弟子發揚大道。種種相似之處,究竟是聖人總需要一種套裝行程?抑或作者喬普拉深受聖經影響,所以這本佛陀傳記起於神祇顯現、終於得道新生之際?

如果只是一本模仿新約歷程的寫作,喬普拉該無法得到這麼高的評價,他既作為精神教育家自然能夠更深刻地描繪角色的心理狀態,這就不同於傳統的傳記寫作對劇情的平實敘述,而強化了每個角色的內心戲,因此淨飯王不再只是好戰嚴厲的君王,佛陀也不再只是大慈大悲、無欲無求,儘管或許我們難以接受過於西方的詮釋,部份用語於劇情詮釋的扞格不入,但喬普拉確實藉由賦予角色血肉合理化了部份歷史情節,也因為這種對內心戲的刻劃,佛陀的求道過程得以被重新詮釋,這裡的佛陀不是剛出生便能步行七步、指天指地,一個說著「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神人,而是一個雖然思想獨特卻也受欲望所苦的凡人,但也恰恰作為一個凡人,佛陀得道的歷程可以成為每個人追尋自我的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napai 的頭像
    danapai

    一期一會

    danap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