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四、鬼斧神工景物篇
(一)風櫃
1984年侯孝賢的電影「風櫃來的人」為他取得法國南特三洲影展最佳影片,內容敘述在風櫃這個偏遠小漁村長大的進入大城市,卻終究被他們的階級背景所束縛,片中故事恰恰發生在離開馬公市往風櫃半島的尾端--風櫃。
風景-風櫃1.JPG
風櫃原本只是個僻靜的小漁村,但現在卻因風櫃濤聲、水柱噴潮、海水抽吸聲等3大奇觀而聞名。由於當地玄武岩的柱狀節理發達,海水向下侵蝕形成海蝕溝,海潮湧入溝中便形成迴盪不覺的濤聲,而獲得風櫃濤聲的美譽;漲潮時空氣夾帶海水由岩溝中向上迸發,便形成水柱噴潮的奇景。
風景-風櫃2.JPG
《澎湖廳志》記載:「風櫃尾社南,有石岡,臨海,中空一洞,可容數十人,四傍石壁,魚鱗重疊,有竅如斗大,穿石透山背,竅傍常作小旋風,沙土滾滾漏下,聲如鳴鉦,洞口闢一溝,內窄外寬,潮水入焉,風起潮來,巨浪鼓盪,竅中沙土噴出十餘丈,飛射半空,如鰍魚噴沫,風再滾下,浪隨噴出土石,謂之風櫃。」這樣的景緻自古至今都十分引人入勝。

(二)蛇頭山

風櫃半島位居天險,自然是古來兵家必爭之地,以「蒔裡」為中心的風櫃尾半島盡頭有一「蛇頭」小丘崛起,在蛇頭山上有台灣最早的紅毛城遺址。
風景-蛇頭山1.JPG
荷蘭人曾在此修築砲台,中法戰爭後又改築為清廷砲台,今日已難尋得蛛絲馬跡,只得由砲壯的觀景臺憑悼當日強虜灰飛煙滅的豪情。
風景-蛇頭山2.JPG
在傾圮的城牆舊址上,如今修築出木欄杆步道,並有幾處景點,可惜無法辨識出舊城遺跡,轉眼之間灰飛煙滅,讓人不勝唏噓。
風景-蛇頭山3.JPG
在蛇頭山的荒煙漫草中,可見大片的仙人掌群,見到這樣的盛況,也不難理解為什麼紅(仙人掌汁)中帶綠(海藻)的仙人掌冰會成為澎湖不可錯過的美食了!
風景-蛇頭山4.JPG 

(三)風力發電

近十年來,隨著再生能源的盛行,風力發電也成為澎湖的特殊景緻,儘管現在西部沿海隨處可見觀光用的發電風車,但在海天一線之間的風車景緻仍是澎湖予人的深刻印象。
風景-風力發電1.JPG
只是看似環保乾淨的風力發電是否也隱含潛藏的危機呢?風力發電機組可能阻斷生物廊道、造成候鳥死亡,因此在風車越加普及的現在,我們也可以開始省思這項技術可能造成的環境衝擊,在純粹觀光用途與供給綠色能源之間取得平衡,這是發展深度旅遊所必須強化的議題。
風景-風力發電2.JPG

(四)近海養殖
台灣西部沿海發展出旺盛的養殖漁業,在四面環海的澎湖群島之間,也提供了養殖漁業的良好環境,但不同於西部沿海常用的蚵架,除了在海岸可用簡易垂下式或延繩式養蚵,在澎湖淺海及外海還可採用浮棚式養蚵,因此形成了特殊的漁業景觀。
風景-養蚵.JPG 

(五)島嶼風情
澎湖群島計有百餘個大小不等的島嶼和岩礁,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造訪的島嶼實在太少,更有許多島嶼是生態保護區,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在船隻行進間,往往也能隔空與陌生的島嶼相望。
風景-鳥嶼.JPG
其中一座大島為鳥嶼,顧名思義為海鳥聚居之處,在《澎湖廳志》中記載道:「鳥嶼,海鳥育卵於此,南風刮時,土人駕小舟往拾,日得數斗。」全島為玄武岩組成,被列入玄武岩保護區,但人類活動頻率增加導致海鳥遷徙,如今鳥嶼已經名不符實了。
風景-圓貝.JPG 
這個像似一個覆蓋水面的扇貝的島嶼稱為員貝嶼,島上亦有特殊的柱狀玄武岩景緻。
風景-雞扇島.JPG 
而今澎湖的北海巡禮,必不可錯過的是貌似雞冠的雞善嶼,此處已被畫為保護區,有許多海鳥棲息於此。
風景-柱狀玄武岩島嶼1.JPG
在大片的黑色玄武岩壁上,遠看可以看到許多白色的覆蓋物,原來這白色玄武岩壁乃是鳥糞的傑作。以往曾經聽聞太平洋小島以販賣富含有機質的鳥糞為生,很難想像鳥糞如何能夠成為一種礦藏,如今親眼目睹白色玄武岩,才能夠相信生物的力量能夠積少成多。
風景-柱狀玄武岩島嶼2.JPG
由染白的面積來看,不難想見此處海鳥數量之龐大、生態之豐富,也正是在此罕無人跡之地,鳥兒們才得以順利繁衍。這樣的自然生態,藉由自然保護區等人為介入方式才得以持續,而箇中意義也正是前往菊島的旅人心之所嚮吧!
風景-柱狀玄武岩島嶼3.JPG 

歸程
交通-今日之星2.JPG
結束短短三日的旅程之後,我們再度搭乘今日之星返程。
交通-今日之星3.JPG
想必船上數百位歸人過客各自滿懷著不同的心緒回到台灣本島。
交通-今日之星4.JPG
這是我和菊島一期一會的故事,正是因為僅有一次的相遇,所以任何吉光片羽都格外值得珍惜。或許將來還有一天我能再度踏上這塊土地,但那又是另外的一期一會了......

延伸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ap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