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發表過開創「希望之春」:談教育商品化問題一文,最近從事課輔工作時,越加能夠體會教育不平等的現象,個人有個人的應變方式,然而從結構面來看,卻有許多問題必須透過社會運動的方式加以改革,想要幫助不同個性的學生挖掘自己未來的方向,說起來其實是很困難的呢......用「社會學」的眼光,能夠提供何種形式的幫助呢?仍有待深入思考、嘗試。

 


公私校經費不均 學生罷課抗議

【編譯成怡夏整理報導】

9月初開學的時候,有大約一千名芝加哥公立學校的學童,以截然不同的形式渡過這一天。

這一天,他們不是去教室上課,而是和自己的父母、教會領袖以及社會運動份子一起登上公車,到富裕的郊區學區註冊入學。這一場象徵性的抗議行動,在於抗議美國大部分繁華的都會地區裡各校的教育經費不平均。

地方政府譴責抗議

芝加哥市長、督學和其他官員譴責了這項抗議行動,他們表示,翹課這件事情傳達的是錯誤的訊息。但是運動發起者卻表示,情況極端險惡,迫使他們以這樣激烈的行動表達意見。這個議題多年來首度佔據媒體的頭條,絕大部分得歸功於抗議行動帶來的效益。

貧童唸不了私校

「送小孩到一個沒有教育資源的地方就學,是很不負責的。」伊利諾州參議員暨策劃這項抗議行動的芝加哥牧師詹姆斯‧密可斯,在回應許多表示讓孩子翹課是不負責任的做法時這麼說:「這個教育體系沒有錢做事。」

35年來,教育經費的公平性一直是全國性的議題。1973年,美國最高法院就有一個案件,控訴讓最窮學生就讀最爛學校,公然地挑戰了這個體系。雖然這場官司輸了,但是卻引發了往後一系列挑戰體系的訴訟。

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教育平等運動主任麥克‧瑞貝爾說,這個案件也帶動後來一連串的州訴訟案件得到意外勝訴。這些訴訟使主要仰賴房地產稅作為教育經費來源的伊利諾州老舊體系被迫進行改變;而有些訴訟的焦點則放在「適切性」的問題上,也就是要求州政府確保所有學生都可以接受起碼的適切教育。這些訴訟得到正面的效果,更多的教育經費開始挹注到最貧窮學區。

但伊利諾州的訴訟是不成功的。人們對貧富間教育經費落差的不滿情緒也漸趨高漲。在新區爾高中北原校區,平均花在每名學童的經費為1萬7千美元(約新台幣54萬6,720元),比起芝加哥的1萬4百美元(約新台幣33萬4,460元)高出太多,這也是這些芝加哥公立學校學生和家長抗議的原因。

家長籲政府分攤

儘管如此,參與者卻表示,他們的目標並不是要芝加哥公立學校的學生加入新區爾,或是到其他富裕的學校就讀,而是希望政府正視需要提高教育經費的問題。

「這不是人們想不想要去做的事,而是必須去做的事。」帶著自己兩個青少年孩子參加這場行動的芝加哥牧師安德瑞‧初曼說。他指出,在他其中一個女兒的中學裡,體育館的陽台都倒塌了,設備和書籍狀況都很不好。「我們要求的不只是更多教育經費到芝加哥的公立高中,而是到美國所有的學校。」

經費短缺拖垮學童

學校經費不平均問題在伊利諾州長年存在。根據每年都會針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的教育信託提供的資料,在美國,最高收入的學區和最貧窮的學區之間未解決的經費落差問題,在伊利諾州最為嚴重。伊利諾州的經費落差目前還有擴大的現象。

「高教育經費並不保證好的學習成果,但是微薄教育經費卻可能是學校表現不好的關鍵。」教育信託副總裁艾咪‧威爾金斯這麼說。

評論家警告說,單單把更多錢投入貧窮的學區,並不能解決他們所有的問題。瑞貝爾也同意這個觀點。

「對於金錢該花的對這個事實我不想爭辯。」他說:「錢當然不能做任何事,但是這裡至少35間高中沒有實驗室,學生甚至連做做看的機會的沒有。」

在伊利諾州,推動裁減房地產稅、增加州所得稅的學校經費計畫未獲成功的參議員密克斯承認說,在2010年州長選舉之前進的總體整頓,並沒有讓立法者關心高達100億美元的教育經費是否合理使用的問題。

「只要人們認為錢用對了地方,人們就會想為教育付出努力。」吉德威茲說。

「這個議題是正確的,但是方法卻用錯了。」芝加哥學校委員會會長路甫斯‧威廉斯說:「不管任何時候,讓孩子翹課都會產生不良後果的。」

「他們上了一堂非常棒的公民課程。」協助這場抗議行動的芝加哥教會領袖馬歇爾‧海區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nap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